攻略详情

三国志12论刘备与曹操

小编:简简单单时间:2012-04-17 11:01:29   来源:游戏堡整理

三国志12》论刘备与曹操

七,迁都许至官渡之战时期 公元196年(建安元年)至公元201年(建安6年)

到建安元年时,全国形势大致如下:袁绍占据冀、青、并三州,曹操占据兖、豫二州,韩遂、马腾占据凉州,公孙瓒占据幽州,公孙度占据辽东,刘备、吕布先后占据徐州,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,刘表占据荆州,刘璋占据益州,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,士燮占据交州。此外,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。

刘备得徐州后,第一个不服气本应该是曹操 。曹操两次大举进攻,反而被刘备捡了便宜。但曹操此时无暇东顾。淮南的袁术看到刘备一个小小知县,得了大郡。也勃然大怒,向徐州攻来。刘备“拒之于盱眙,淮阴”。双方相持不下。没想到,身后的吕布趁机取了徐州。待刘备引军回来时,只有屈住小沛的份了。在小沛,刘备马上又招兵买马。“复合兵得万余人”。吕布当然不高兴了,于是出兵攻刘备。刘备敌不过吕布。只好投奔曹操。

吕布虽然英勇,但却是投奔谁,谁也不敢收的“三姓家奴”。因为事实证明谁收容吕布谁就因他而败亡。刘备并非傻瓜,当初为什么敢收容吕布呢?无非是想借吕布之力对抗曹操。徐州毕竟是曹操垂涎多时的。结果戏剧性地反让吕布把他打得投降曹操了。(曹操把吕布打得投降刘备,而吕布又把刘备打得投降曹操。实在是有趣得很!)

其实,刘备与吕布也很相似。试想想:收容过刘备的人谁又没有因此而吃亏呢?但刘备就比吕布聪明狡猾得多。同样不愿屈居人下的性格,同样背信弃义。吕布成了过街老鼠,刘备却成了仁义的化身。所不同的大概一个明火执仗动真刀子;一个是笑里藏刀使软刀子。

曹操对丧家犬般来投奔自己的刘备“厚遇之,以为豫州牧。”曹操本想乘机消灭吕布,取下徐州。但此时,西南的张绣“结连刘表,屯兵宛城”。曹操必须安西而后攻东。于是令刘备与吕布和好。并给刘备兵、粮。让他还是据守小沛。曹操自领兵来战张绣。接着曹操又打败攻陈地的袁术。

没想到,吕布派部下高顺,就轻易打败刘备,刘备又使出另一拿手故技:“弃了妻小”“匹马逃难”。曹操先曾派大将夏侯惇来救刘备,结果丢了一只眼睛。于是曹操“自出东征,助先主围布于下邳。生禽布。先主复得妻子。从曹公还许。表先主为左将军,礼之愈重。”不管曹操出自什么目的,曹操对刘备都是有大恩的。至此,曹操终于得了徐州。

到建安四年,北方真正有实力的诸侯就只剩下曹操与袁绍。北方统一的大决战,不可避免地到来了。北方剑拔弩张,为免后顾之忧,曹操非常信任地派刘备阻击东南的袁术。刘备竟趁此机会,反叛了曹操。杀了曹操的守将车胄,占领了徐州。并且与北方的袁绍遥相互应。对曹操形成南北夹攻的势头。这是典型的刘备式的背信弃义的举动!

刘备光面堂皇的理由是有汉献帝的“衣带诏”。其实,刘备自己心里也清楚。汉朝廷早在董卓时期就只剩下个招牌。就算曹操不“挟天子”。献帝也没丝毫能力控制朝政。曹操自己就毫不谦虚道出事物的本质“如国家无孤一人,正不知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”。“孤败则国家倾危”这的确是当时国家的实情。

刘备即便真心想光复汉室,也绝对不是以献帝为核心的汉朝廷,而是他自己。他毕竟是姓刘。所以此时的刘备,无非是打着“衣带诏”的幌子又多做了件背信弃义的事罢了。而且似乎还做得太过急噪了些。他本来的算盘可能是以为曹操正在北方与袁绍僵持。无暇东顾。他便有时间开始经营徐州根据地。没想到曹操毫不犹豫地东征。“尽收其众,虏先主妻子,并禽关羽以归”。刘备狼狈地投降袁绍了。《演义》有段刘备投降袁绍的精彩对白:“孤穷刘备,久欲投于门下,奈机缘未遇。今为曹操所攻,妻子俱陷,想将军容纳四方之士,故不避羞惭,径来相投。望乞收录,誓当图报。”想必这些话在当初投降曹操时也说过一遍了。“图报”的结果是背后捅了曹操一刀。

借袁绍的收留刘备得到喘息的机会。重新集合部下。三兄弟也重聚了。于是刘备又开始“阴欲离绍”。这时曹袁战争已经开幕。刘备此时用计避开了曹袁战争的主战场,屯兵汝南,种自己的“自留地”去了。

建安五年冬,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了。袁绍不仅在军事上压倒曹操;而且袁家“四世三公”,是当时最大的士族,曹操的手下中就有很多袁家的门生故吏。但曹操以其卓越的领导艺术和军事才能,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篇章。这是袁曹战争的转折点。北方的统一指日可待了。

官渡之战结束后,曹操马上南击刘备。刘备闻风而逃,又投降刘表了。

建安六年,曹操46岁,刘备41岁。

曹操在官渡之战中,表现了自己的雄才伟略。而刘备从投降曹操到背叛,投奔袁绍又背叛。我们不难看出谁是真的英雄!

八,曹操统一北方时期 公元202年(建安7年)至公元207年(建安12年)

官渡之战第二年,即建安七年五月,袁绍病死。秋天,曹操“宜将胜勇追穷寇”开始征伐袁绍的儿子袁谭、袁尚统领的残部。到次年四月占领了邺城。后来又几经反复,加上袁谭与袁尚分裂互斗。直到建安十年初,曹操才彻底消灭袁氏军事集团。接着又收降黑山张燕。继而乘胜北上,吞并冀、青、并州,进击幽州。十二年,曹军受阻渤海滨,曹操佯称缓进,率军暗出卢龙塞(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),攀崎岖小道直指柳城(今辽宁朝阳西南),击败袁氏残余势力及与之勾结的乌桓王蹋顿,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。

占领邺城后,曹操开始改革税制,实行“租调制”,大致内容,一是按田地亩数征田租;一是按户征“户调”。取消了以前实行的沉重的人头税。显然是对农民有好处。随着屯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,加上曹操推行限制豪强兼并,兴修水利,修整道路。鼓励贸易等一系列政策。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,生产逐渐恢复。想想黄巾之乱后国家的情形,曹操这一系列的政策真是对国家极大的贡献!但后人很少提及此。

在政治上,因曹操不是士族出身。曹操格外度外用人。既重视士族,也特别注重在社会中,底层网罗人才,一再强调“为才是举”。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“唯才是举”,而是“治平尚德行,有事赏功能”。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,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。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。官渡战前,徐州混乱,他曾派出名士陈群、何夔等人出宰诸县,以图稳定局势。曹操得邺城后,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;后来的破荆州,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。曹燥越到晚年,越是以慎德为念。

这一系列的政策,措施。倘若没有曹操的“挟天子”,我们很难想象靠腐败无能的汉朝廷能有所作为。没有曹操的“挟天子”,不仅是“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”的问题。国家和百姓不知还要在水深火热的战乱中煎熬多久!

刘备弃袁绍而投奔刘表,“表自郊迎,以上宾礼待之,益其兵,使屯新野。”看来刘备在人际关系上的确有自己的非凡本领。从史实看,他是毫无信义的人,当初抛弃一直庇护自己公孙瓒而投奔陶谦,结果得了陶谦的徐州,后来投奔曹操,结果趁曹操与袁绍抗衡时,再次背信抢占徐州。被曹操击败后,又投降刘表。但无任他投奔谁,谁都“以上宾待之”。我们不能不佩服刘备这方面的本事。

在新野刘备广罗人才,到处收买人心。“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”(看来即使曹操不南下,荆州怕也早晚落入刘备手中)。当然刘备最大的收获是请到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诸葛亮。从此他心中就有了“先夺荆州,再占益州”的宏伟蓝图。既然战略方针早在隆中会议就以确定。那么后来所谓“不忍”得荆州,“不忍”攻刘璋,显然就只是做给别人看的。事实上,刘备是坚定地贯彻隆中战略的。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点。

九,赤壁之战到刘备得荆州 公元208年(建13年)至公元211年(建安16年)

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,开始“作玄武池以肄舟师”。同时改革朝廷体制。废除了“三公制”,置丞相,御史大夫。这次改革应该说是政治体制的进步。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。当年刘秀实行的是重皇权,轻朝廷的“三公制”。如果做皇帝的都象刘秀那么厉害,当然看不出“三公制”的弊病。但可惜他的子孙有点无能。搞成了宦官,外戚交替掌权的局面。这与重皇权,轻朝廷的三公制是很有关系的。这次改革从体制上避免了宦官、外戚弄权的隐患。

建安十三年七月,曹操开始南征荆州。

显然曹操南下的准备工作没做充分。建安十三年正月,曹操才打败乌桓“还邺”。仅半年时间就挥师南下。这对长期在北方作战的曹军军来说,的确仓促了些。当然,若曹操安稳住孙权,仅仅只是想拿下荆州。倒的确是最好的时机,因为此时刘表病重。荆州内部不稳。待荆州彻底臣服,水军壮大后,再徐图江东。恐怕曹操真能一统江山。

事实上,曹操七月南下,八月刘表就一命呜呼。九月刘琮就投降曹操了。也许是荆州得来太顺利,曹操有点飘飘然,矛头直指孙权。的确有些操之过急。

在曹操南下时,刘备似乎也没做什么抵抗。在得知刘琮降曹即仓皇逃到夏口。《演义》中孔明的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史书没有记载。如果真的有火烧新野的话,恐怕也是“坚壁清野”政策。因为刘备撤退时,曹操还离得很远。最能褒扬刘备仁爱的故事就是“携民渡江”。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。笔者分析,其一,刘备的确很注重民心,尤其是“隆中会议”后,占“人和”已成“基本国策”;其二,曹军那时离他也很远,他根本没想到“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,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及于当阳之长坂。”可见当时曹军的确不在刘备附近。否则曹操何须派奇兵急行军呢?真在长坂坡被追上了,刘备不是也象在徐州时一样“先主弃妻子,与诸葛亮,张飞,赵云等数十骑走。”连妻儿都不要,别说是“携民”了。

刘备走夏口,曹操得荆州时,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局势。孙权当然知道一旦曹操坐稳了荆州,长江天堑就失去屏障作用。江东就危险了。加上曹操此时也的确把矛头指向自己。所以连刘抗曹是形势使然。当诸葛亮到柴桑后,立即一拍即合。曹操毕竟不善水战,又加上疾疫肆行曹军。惨败于赤壁!笔者以为,曹操的失败,首先还是战略的失败。刘琮投降得荆州后,曹操应该稳住孙权。不急于东进。待荆州稳固,水军大成,再考虑东进。结果因赤壁之败,坐看刘备壮大起来。在他有生之年,终没能统一中国。

刘备本没多少兵,赤壁之战的胜利当然主要是周瑜的功劳。“借东风”之类的故事也当然是鬼话。(正如鲁迅评价《演义》的“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”;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。)结果趁周瑜大破曹操之际,刘备顺势占有了荆州。除必要的计谋外,我想,刘备得荆州主要有三条原因:一是,刘备早就在荆州收买人心了。而且刘表与东吴有历史仇恨。所以荆州的人心是向刘备的;二是,“挟公子”刘琦。在那个年代子承父业天经地义。所以当刘备用刘琦来搪塞东吴时,鲁肃也哑口无言;三是,曹操在合肥牵制了孙权,使孙权不能全力西顾。

我们又要说到刘备的虚伪了。若刘备果真象史家或《演义》吹嘘那么宽厚,忠良。那他就应该竭力扶持刘琦。名义上刘琦还是荆州刺史。但事实上刘琦只是他手中棋子。一会调到江临,一会调到襄阳。总之,当年收留他的刘表的基业是被他夺去了。

得荆州后,刘备立即南征四郡。轻取武陵,长沙,桂阳,零陵。很快在荆州站稳脚。至此,刘备才算真正有了自己比较稳固的基业。

刘备利用孙权打败曹操,又利用曹操在合肥牵制孙权之际,轻松占据了荆州。不管怎么说,刘备还是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政治才能的。如果说战略战术方面主要是孔明的功劳的话,那么刘备的才能就是将人!在将人方面,曹操大概是使人拜服,使人敬畏;而刘备是让人心暖,让人觉得是父亲,是兄长;曹操的谋士只是他的参谋,仅是建议、参赞;而刘备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,但能放手让孔明直接指挥。显然,刘备在将人方面要比曹操高出一筹。

当然我们不能相信《演义》中描叙的,孔明用兵时连刘备也蒙在鼓中,孔明还能随便指挥刘备该怎么做和做什么。但刘备能放手应该还是真的。刘备敢放权给孔明也是有其基础的。首先刘备深信孔明的忠,他深刻地了解象孔明这类名士的脾性,名节比性命还重要;其次,将帅只是忠于他,而不是忠于孔明。刘备对自己的政治手腕还是非常自信的。

其实,当时孙权的战略思想是很宏大和正确的,孙权本想拿下刘璋的益州,继而征讨保据汉中的张鲁。这样就对曹操形成包围夹击之势。可惜被刘备横在荆洲。无法完成这一宏伟战略。

十,刘备得益州,鼎立之势成 公元211年(建安16年)至公元214年(建安19年)

赤壁之败后,曹操重整水军欲再度攻孙权。曾于建安十四年出兵合肥,结果无功而退。

笔者有不太成熟的看法:曹操此时的战略思想似乎有偏差。假如赤壁之败后,曹操低调修炼内功,不再对孙、刘咄咄逼人,迫得孙、刘联合自保的话,也许因荆州的争执,孙、刘会翻脸打起来。虽然孙权吃掉刘备坐大起来也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局面,但总比他们联合抗曹要好些。而趁孙、刘争荆州之际,曹操可以先拿下西凉马腾和汉中张鲁,安定自己的后方。既而由汉中取蜀地。二百五似的刘璋怎么也不是曹操对手的。如果形成这种局面,即便孙权完全占有荆州,怎及得曹操南下和东进的夹攻。如果当时只是南北两股势力的话,无疑,谁占有益州谁就能平天下。这是后来司马氏的实践证明了的。

在新败后,出兵合肥。曹操自己恐怕也没认为能打败孙权。唯一的结果就是,孙权忍痛将荆州“借”给了刘备。

可能曹操后来也醒悟了,在合肥也没动真格就回师了。这时才感觉到“攘外必先安内“的重要性。在赤壁会战时,曹操就一直担心着西凉的马腾父子。建安十六年七月,曹操率兵西征,几经鏖战,终于打败马超。

收复西凉后,傻瓜也能看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是保据汉中的所谓“五斗米道”的张鲁。汉中弹丸之地,如何能经得住曹操的大军。在曹操还没动手前,张鲁为生存就打益州的主义,进攻刘璋。张鲁应该是胸无大志的人,攻刘璋也是眼看曹操要来取汉中的自保之道。凭汉中的实力怎么也不会是益州的对手。只不过刘璋的昏庸的似乎是当时的共识。连小小的张鲁也能来欺负他一下。

刘璋果然昏庸,竟然想到请刘备来帮助抗张鲁。正如王累谏说的“张鲁犯界,乃癣疥之疾;刘备入川,乃心腹之大患。况刘备世之枭雄,先事曹操,便思谋害;后从孙权,便夺荆州。心术如此,安可同处乎?今若召来,西川休矣!”

其实,刘璋虽笨,也不单因张鲁而请刘备,主要还是为防曹操得汉中后的南下。

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,刘备应邀“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”。刘璋为请刘备是花了不少本钱的。“前后赂遗以巨亿计”不仅如此,“璋推先主行大司马,领司隶校尉”;“璋增先主兵,使击张鲁,又令督白水军。先主并军三万余人,车甲器械资货甚盛”。刘璋是又给钱、又给官、又给兵、又给货。对刘备可谓推心掏腹了。但是,刘备呢?“先主北到葭萌,未即讨鲁,厚树恩德,以收众心。”

《演义》中说,庞统在欢迎宴会上就要杀刘璋。刘备不忍。哪里是不忍。是时机未到而已。在西川恩德未树,怎么能仓促行事,且明火执仗?真那样刘备也就不是刘备了。

建安十七年,曹操又征孙权,孙权向盟友刘备求援。于是,刘备便找到了吞并益州的借口。刘备“乃从璋求万兵以资,欲以东行。”这显然是十分过分的要求。当时刘璋请刘备来,就是因为益州有难呀。你现在反而要借兵借粮回去。这是断然不能接受的。但刘璋也是老实人,还是“许兵四千,其余皆给半”。刘备便找到翻脸的借口了。恰好这时,刘备与杨松、法正等密谋益州的阴谋也败露。于是,刘备在进益州做了一年多收买人心等准备工作后,开始公开强占益州了。

当初刘备进益州时,留孔明、关、张、赵良相强将在荆州是很聪明的。一来荆州初定,待稳固;重要的是,等到一旦与刘璋翻脸,可以两路夹击。果然,刘备从涪关,进棉竹;“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溯流定白帝、江州、江阳,唯留关羽镇荆州。两路军打遍益州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。大部分反戈归降刘备了。由此可以看出两点,一,刘璋的确很无能,益州军民早思换主子了;二,刘备在收买人心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除刘备天皇级演技外,刘备军不扰民,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。

刘璋真正的抵抗集中在成都屏障城市,雒城。打雒城并非《演义》说的那么轻松,实际是围攻一年的时间。到建安十九年夏才破雒城。十天后,刘璋出降。

让我们看看刘备如何处置诚请自己入蜀的“兄长”刘璋:“设一大宴,请刘璋收拾财物,佩领振威将军印绶,令将妻子良贱,尽赴南郡公安住歇,即日起行。玄德自领益州牧。”

至此,好心邀请刘备入蜀的刘璋的基业被刘备轻易夺取了。

鼎立之势始成。这年,刘备已经54岁;曹操59岁。

十一,汉中之争到曹操去世 公元214年(建安19年)至公元220年(建安25年)

曹操开始西征张鲁已是建安二十年三月。似乎晚了些。这时刘备已经占有了益州。这大概与马超入氐、羌族牵累了曹军有关。建安十九年夏侯渊才才把胡骑逐到西平。即便如此,曹操西征张鲁时,还是遇到“氐人塞道”,到七月曹操才到达阳平关与张鲁正式交锋。阳平关“横山筑城十余里”防线坚固。曹操用奇计方破之。继而入南郑,张鲁溃败跑到巴中去了。曹操占有汉中。可能是这时曹操还没做好进攻新得益州的刘备的准备工作,加上八月孙权又围攻过合肥,虽被张辽等击破,但毕竟放心不下。到年底曹操回军,留夏侯渊守汉中。

笔者以为,从战略上看,曹操西征张鲁的时机不对。要么在刘备得益州之前拿下汉中。那样刘备就不能全力对付刘璋,未必就敢与刘璋翻脸。要么就等刘备再次与孙权争荆州,看看结果再说。因为刘备得到益州后,以前向孙权“打的借条”就到期了。

事实上,刘备一得到益州,孙权立即向刘备索要荆州,刘备居然恬不知耻的回答孙权:“须得凉州,当以荆洲相与。”把个孙权气得半死,“乃谴吕蒙袭夺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。”刘备也“引兵五万下公安,令关羽入益阳。”眼看孙、刘就要大打出手。就在这时,曹操平定了汉中。刘备怕益州有失,马上把江夏、长沙、桂阳归还给孙权,又与孙权联合了。

得汉中回朝后,曹操多次“亲耕籍田”鼓励农业生产;亲自“治军”“亲执军鼓以令进退”。中国的北方不仅社会安定、经济发展,且有点歌舞升平的盛世迹象了!建安二十一年,北方的少数民族代乌、匈奴等纷纷来朝。献帝进曹操“爵为魏王”。

顺便说下曹操“带剑不解履上殿”的事,这也是曹操被骂最多的事。曹操的《春祠令》中自己就解释了这事:曹操受锡命“带剑不解履上殿”,所以连拜祭祖宗的祠庙也“不敢解履上殿”,怕“敬父祖而简君王”。

建安二十三年,刘备率诸将进兵汉中,与留守汉中的夏侯渊、张郃相拒近一年。到二十四年春于定军山大破渊军。占领了汉中。等到曹操“自长安举众南征”。刘备“敛众拒险,终不交锋”。曹操“积月不拔,亡者日多”无奈,只好引军还。

刘备得荆州有点死皮赖脸的硬“借”;得益州又有点背信弃义。所以,汉中之战应该是刘备最得意之作,也许是唯一得意之作。也难怪“定军山”的故事老幼皆知,都编成戏了。刘备也因此自封为“汉中王”。这个时候大概是刘备事业最高峰时。坐守益州、北拥汉中、东占荆洲的确是很好的局面。后来的称帝乃是因为曹丕废了献帝使然,有点勉强的。

刘备攻占汉中的同时也命关羽进攻曹军。这是坚决贯彻隆重策略的重要步骤。可惜关羽严重渎职,连荆州也丢了。其实,得汉中而失荆州这个帐怎么算都不划算。我始终不太喜欢关羽其人,狂傲得有点离谱。他后来被尊为“武圣”几乎与文圣孔子并列似乎有点滑稽。大概是无任哪个帝王都喜欢他“忠”的缘故吧。(再说,满州人也不太懂历史,他们把《三国演义》当兵书来读的。)关羽不仅狂傲,也严重违反了既定的“连吴抗曹”的基本国策。致使丢失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荆州。现代人评价“隆中策”的不足时认为:北伐应该以荆州为主战场,祁山为辅助战场。可见荆州的重要。关羽失荆州比后来的马谡失街亭的性质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!

公元220年即建安25年,曹操去世。享年六十六岁。遗令曰:“天下尚未安定,未得遵古也。葬毕,皆除服。其将兵屯戍者,皆不得离屯部。有司各率乃职。敛以时服,无藏金玉珍宝。”

十二,夷陵之战,刘备去世 公元221年(章武元年)至公元223年(章武3年)

曹丕取汉称帝后,刘备也不甘落后,马上称帝了。(年号章武)

失去荆州,实际上宣告了企图一统天下的隆重策略的失败。这对刘备是极大的打击。一喜一惊之下(得汉中为一喜),刘备作出了个十分愚蠢的决定:伐吴。伐吴从战略上看,违反了基本国策;从实力上看,力不从心;从时机上看,无些须准备。即便孔明同去也是必然要失败的。所以刘备去也匆匆,败也匆匆。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。时年六十三岁。蜀国也到了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!”

十三,简单的比较

事业:

曹操戎马一生,在诸侯割据的乱世,东征西讨,凭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了中国北方。

刘备投靠刘表,凭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强“借”到荆洲;凭刘璋的好意邀请而占有益州。

政绩:
 

曹操改革政治经济体制:政治上废除三公制,实行丞相制;经济上实行屯田、租调制等一系列大胆的措施。使中国北方由战乱不断、社会混乱、人民流离失所逐步到社会安定、生产恢复和发展、民族和睦。

刘备只是继承了刘表、刘璋的基业。好象没有什么重大的政绩。

才能:

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,有《孙于注》、《兵书要略》、《兵书接要》等“自作兵书十余万言”。曹操是著名的文学家,他是史称“建安风骨”的文化领头人。尤其是他“乐府诗”的造诣是当时的顶峰。曹操在经济上也实行了许多前人没尝试过的政策。

刘备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的圆滑和将人。对宣传和造势尤为擅长。也很有审时度势的眼光。

性格人品:

曹操性格刚烈,大喜大悲,不依附别人。做事不拘常规。后人说的“奸”应该只是指他的“挟天子”。从人品上我们实在看不出其“奸”。奸伪的倒是刘备。

刘备的基业完全是朋友的。他投靠公孙瓒,弃之而去;投靠曹操,背后抢占了除州;投靠袁绍,又“阴欲离绍”;投靠刘表,占有了刘表的荆洲;去帮兄弟刘璋忙,霸占了益洲。

总的来说,刘备能成为三足之一,也是有他非常的地方。从单纯的功利角度,奸伪也是才能,有时甚至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(项羽当然比刘邦要光明磊落,但失败大概也在此)。另外刘备在审时度势和用人方面也很有战略眼光。

曹操之所以被骂了近二千年,笔者认为,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,不管哪朝哪代的封建帝王都不愿本朝也出现个曹操,自己变成汉献帝。所以帝王要骂曹操,臣下当然就更要骂,以显其忠。这就类似历代做臣下的不敢自诩为诸葛亮一样,哪个帝王愿意是阿斗呢?;二是,曹操的儿子创建的魏朝既没能统一中国,也生存太短了些。来不及“正视听”(秦始皇那么大的功绩,大概也是因为二世而亡才挨骂的)。假如魏朝能像周朝般长久,曹操的名声不下于周文王,我想。

三国志12
三国志12
版本:中文版 | 大小:2496853
8.0
下载
相关合集: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荐